為進一步加強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建設,6月4日,成都市新津區(qū)實驗高級中學承辦了新津區(qū)2024年第三次國際理解教育研討活動。本次研討活動以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氣候變化我行動》為例,研討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新津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郭靈娟攜新津區(qū)教育國際化中心小組成員、各學校代表共30余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新津實驗高中副校長章前向與會專家和老師們表示熱烈歡迎。他介紹了學校國際理解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希望能得到與會專家和教育同行的指導和幫助。
新津實驗高中英語教研組長毛靈老師以“國際理解素養(yǎng)培養(yǎng)下‘氣候行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設計與實施”為主題,分享了學校國際理解課程《氣候變化我行動》中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總體目標、主題活動、實施路徑、六個整體設計要素和四個實施步驟。
新津區(qū)教科院英語教研員王玉虹老師以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為實施路徑,展示了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氣候變化我行動》主題一“‘津眼’看全球氣候——縱覽全球,應對氣候挑戰(zhàn)”的教學設計,并分析了設計理論、教學內容、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教學反思。
新津實驗高中英語教師董旭燕組織了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氣候變化我行動》主題二的“深研促一‘碳’究竟之‘雙碳’戰(zhàn)略”的課堂交流展示。
新津區(qū)教科院副院長郭靈娟肯定了老師們在跨學科項目式學習上的設計和實施上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鼓勵大家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用中學、創(chuàng)中學”,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是國際理解教育的一個有效實施路徑,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在未來工作中,新津實驗高中將繼續(xù)探索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提升學生國際理解素養(yǎng)。同時積極尋求與國內外學校的合作機會,共同推動國際理解教育的發(fā)展。(張紅 通訊員 毛靈)
新津實驗高中,新津區(qū),國際理解教育研討活動